黑塞和他笔下的悉达多

一切将成者、存在者和过往者的脸。这张脸并未改变。

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作家和作品,今天我们要给大家推荐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 赫尔曼·黑塞。黑塞的作品侧重人的内心分析和解剖,探索个人对真诚、自我认知和灵性的追求。常常直指人心,为人生苦闷寻找出路,为人生意义指引方向。他的作品激起了几代读者的广泛共鸣。

黑塞的作品有很多,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他的作品 《悉达多》,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悉达多如何通过觉知与实践来实现自我之圆满。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近悉达多的世界吧。

书籍原名为梵语 Siddhartha,由 Siddha(意为已获得)和 Artha(意为寻求之物)组成。

少年悉达多

少年悉达多强壮俊美,四肢修长,作为婆罗门之子,他和同伴乔文达一同长大,修习辩论。他深受大家喜爱,也令所有人感到喜悦。可是他却一直无法取悦自己,他长久地陷入某一种怅然之中,他学习过 《梨俱吠陀》的诗句,也聆听过 《奥义书》 的教诲。他长久地沉思,他所学习的知识、信仰的诸神、父母给予的爱和朋友的友谊。这一切的一切,真的能带来幸福吗?至少现在看来没有,他没有找到自己内心的源泉。他聆听越多的圣贤教诲,他就越痛苦,越渴望去找寻真正的自己,那所有一切的源头。

初入沙门

一个一直充满渴望的人,必然会迎来属于他的转机。

这一天,有三位沙门经过悉达多所在的地方,他们是前往朝圣的苦行之人,他们弃绝人类世界的那些我们以为珍贵的东西,去追寻那最根本的道理。而这正是悉达多所追寻的。经过一夜冥想,悉达多下定决心,加入沙门,他的父亲固然不会同意,但悉达多的决定坚定而决绝,显然,这不是他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于是他告别了父母,告别了他熟悉的一切,加入沙门。

潜心修行

悉达多开始了斋戒,弃绝了以前的种种,他跟随沙门长老,学习了戒律、克己和禅定。他的目标是坠入空与无,让心灵安宁。他不断地修行,他通过“扼杀”感官,“毁灭”记忆。从“我”中溜走,虽然可以获取片刻安宁,但他又不断地觉察到自己新的渴望,始终在轮回中打转。他学习了很多克己的办法,通过志愿受苦来战胜疼痛、饥饿、焦渴和疲惫。他不断地练习摆脱“我”,却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成为我。 他跟随沙门师傅已学习近三年,却依然无法找到那道中之道,那让人获得永恒安宁的道路

近来,他们听闻这附近有一个叫乔达摩的人出现,他就是世尊佛陀,他已战胜人间疾苦,止息转生之轮。于是他们告别了沙门师傅,去舍卫城聆听佛陀的妙法。

聆听妙法

舍卫城中每个人都知晓世尊佛陀乔达摩的大名。傍晚,佛陀在祗园开始宣法。悉达多和乔文达一起聆听了佛陀的妙法:佛陀论苦谛,苦之缘起及其灭往何处去。他的论述平静安详且清晰。苦乃人生实相,但离苦之道业已被发觉,跟随佛陀即可脱离苦海。

乔文达对佛陀所宣讲的法义深以为然,并请求皈依佛陀,加入僧团。然而悉达多却陷入了沉思。

悉达多和乔文达一样,他认为佛陀所宣讲之法义完满贯通、毫无瑕疵且超脱世俗。然而令他陷入深思的是佛陀如何通过探索求道,通过静观、禅修和认知彻悟,而非通过法义修成正果。换言之,在佛陀宣发之前,此法并不存在,如何通过实证获得了悟这根本之道,如果佛陀所说之法为大千世界之根本之道,那根本之道产生之过程便是悉达多陷入沉思的地方。

自我觉知

悉达多决定潜入自己之最深处去探寻这根本之道,于是他离开了舍卫城和佛陀。

悉达多认为:认识缘由乃是一种深思。通过这样的深思,情感升华为认知,变得牢靠;它盘踞内心,熠熠生辉。他顿悟到其实以前的自己对自己根本一无所知,以前的他虽然一直潜心寻找根本之道,但却执着于根本之道而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自己。因为根本之道扎根于自我,不了解自我,就无法了解这所有一切之源头。 认识到这里,悉达多深吸一口气,他告诉自己不必再苦修,要去拜自己为师,去认识神秘的悉达多。

觉知到这些,他才发现从前的他,蔑视真实的生活,把世界看作虚妄,如今这些想法已烟消云散。自己与这个世界仿佛只如初见。蓝天与大地,森林与河流,悉达多与乔文达,这所有一切之事物,都是根本之道的呈现,其意义和本质并非在其之外,而是在其之中。

入世证得

怀揣这这样的新知,悉达多不在去执着于思想意义上的本质,他要进入这真实的世界。

他明白佛陀彻悟之法的过程无法被言说,只能去经历。一条河流也可以教会人很多东西,这些不亚于之前自己的苦思冥想,不亚于自己从书本所获得的知识。思想和感官都是根本之道的呈现。

自此,悉达多开始进入真正意思上的尘世间,他开始进入城邑,真正地去生活、去劳作、去享乐,而不是只做生活的旁观者。他结识了异性迦摩罗,和商人学习做生意,品尝佳肴,林中沐浴。

经年累月,他已深深进入世俗生活之中,慢慢也被情欲,贪欲和惰性所裹挟,就连自己曾蔑视的唯利是图,如今的自己也沾染上了。夜晚,悉达多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他梦见自己养的那只笼中的鸟已不再歌唱,悄然死去。他在梦中惊醒,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他被某一种悲哀所包围,如今的生活既无价值也没意义,如今的自己也变得愈发空洞和单调。

他知道自己要离开这个地方了,虽然不知道去向何处。

在河边

悉达多漫无目的的来到了河边,那个多年前他经过的地方,此时的船夫已经衰老,而悉达多也不在年轻。

他回想起自己的人生之路,确实古怪曲折。少年时,只知神明和献祭。青年时,只知苦修、思考和禅定;渴求大道,崇拜永恒。壮年时,追沙门生活在林中,漠视肉体,忍受酷暑严寒和饥饿。之后与佛陀和他至高的法义相遇,但又不得不告别。而后跟迦摩罗相处,和迦摩施瓦弥学做生意。赚钱又输钱。学会养尊处优,满足肉体。却又失去精神家园,荒疏思想。

如今又来到河边,这个当年步入俗世的起点。悉达多要从这里重新起步,他要向这条河流学习,不懈奔流,却总在此处。永远是这条河,却时刻更新。

河边感悟

一个探求之人,”悉达多道,“往往只关注探求的事物。他一无所获,一无所纳。因为他一心想着探求,被目的左右。探求意味着拥有目标。而发现则意味自由、敞开、全无目的。可敬的人,你或许确实是位探索者。但你却因努力追求目标,而错过了些眼前事物。

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智慧令人安详,智慧创造奇迹,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

我们受制于幻象,相信时间真实存在。时间并不真实存在,我时有感悟。而如果时间并非实在,世界与永恒、苦难与极乐、善与恶的界限亦皆为幻象。

学会热爱世界。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爱事物胜于爱言辞。

总结

悉达多的一生也是每个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阶段,我们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困惑。

黑塞告诉我们,如果你想打破困惑,寻求智慧,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像河流一样,总在此处,却实时更新。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