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上学是我们大多数人绕不过的一个话题,粗略地统计下,一个人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本科毕业,按照当下应试教育学制。我们在校园大概会度过 16 个年头,如果选择继续深造,时间无疑更长了。贯穿一个人如此漫长求学生涯中,我们会经历过形形色色的课堂,也见识过各种各样的授课方式和老师。

在不同的求学阶段,不同老师的课堂,不同的学科中,你是否也有过不喜欢上学的时刻?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针对这个话题,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心理学系教授威林厄姆提出了几个有意思的观点。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开始共读豆瓣热门教育学图书 TOP1《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简介

本书是威林厄姆的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他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事实性的知识先于技能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我们在已知的环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等。作者指出,学生是否喜欢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大脑会尽可能避免思考

人生来就有好奇心,但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

我们普遍认为大脑是会思考或者说不排斥思考的。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曾这样说过: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人因思想而伟大。而思想主要来自持续深入的思考。但威林厄姆却从日常生活中分析思考的身影,并认为大脑会倾向于避免思考。

首先大脑是不擅长思考的。从近年来 AlphaGo打败世界第一棋手柯洁以及今年以来热火朝天的 ChatGPT,都证明了相对于机器智能,人的思考是缓慢的、费力的和不是完全可靠的。

但是你可能会疑惑,既然人不擅长思考,那每一天我们又是如何度过的呢?威林厄姆认为对于日常生活来讲,我们主要依靠记忆存储而非思考来进行。一些重要的功能是不需要思考的,比如我们眼睛所见的东西是不需要经过思考的,你不需要思考你看到的事物就知道周围有什么;其次人倾向于用记忆而非思考指引日常行动,比如回家的路线是靠调用记忆而非思考来完成,同理如果你要做一个蛋炒饭,也是调用了你的记忆食谱。正如心理学家们所说:“我们大多数时候做的事情正是我们经常做的事情”

虽然大脑不擅长思考,但有人却热衷于智力活动。比如有人喜欢玩填字游戏数独、研究扫雷、看纪录片来获取更多信息等,也有人更喜欢从事具有脑力挑战的工作。这是因为适度的脑力活动会给人带来体验成功的愉悦感,而愉悦感恰恰来源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恰当难度的问题至关重要,毫无头绪和进展的问题会遏止人的好奇心

思考是如何进行的

了解思考的发生机制会帮助我们理解是什么让思考变得困难。威林厄姆认为人的简易思考模型如下:

思考模型
思考模型
  • 外界环境:包括我们可以看到、听到的事情,等待解决的问题等。
  • 工作记忆:可以把工作记忆理解为意识,这里会保存着你思考的事情
  • 长期记忆:存储了你关于世界事实性知识,比如猫有两只耳朵,烧开的水会烫人等

思考的发生过程就是你将外界环境和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用新的方法组合时。而这一过程发生在工作记忆区。

举例来说,我们现在要求解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x + y = 7
x - y = 1

其粗略的方法如下:

  • 调用长期记忆中消元法,将方程一和方程二相加得到2x = 8
  • 调红长期记忆中 8 / 2 = 4, 得到 x = 4
  • x = 4 带入方程一或二中,得到 y = 3

至此,我们得到改二元一次方程解为 x = 4;y = 3。如果我们的长期记忆中没有消元法和基础加减法的记忆,这个思考过程可能不会顺利发生。

因此,思考成功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环境中的信息、长期记忆中的事实、长期记忆中的步骤、工作记忆的空间。同样重要的是工作记忆的空间有限,人同一时间只能保留一定量的信息;而好奇心只有在遇到自信能够解决的问题时才会发生

事实性知识先于技能

关于思考和学习的关系,荀子曾在《劝学》中讲到:

吾曾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意思是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这也侧面说明了倘若一个人思考问题时,他不具备该问题相关的先验性知识储备,他的思考很难有什么实质性结果,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开始学习。

威林厄姆认为一个人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非先天完备,而是要基于全面的事实性知识支撑,事实性知识要先于技能,而且事实性知识体系建立应该优先于批判性思维。

针对思考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事实性知识或者说事实知识的多少会影响思考最终的走向。我们以下图为例来理解事实性知识的重要性。

  • 当你面对思考问题有一个相关性事实性知识时,你的思考就容易偏向该事实性知识,同时也受此局限。
事实性知识1
事实性知识1
  • 当你面对思考问题有三个相关性事实性知识和两个更深入事实性知识时,思考的角度就相对会多个不同维度 ,同时你也思考过问题背后的问题,无疑会比之前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事实性知识3
事实性知识3
  • 当你面对思考问题有更多和更深入事实性知识时,思考的维度就更开阔,同时思考结果也就会拥有更多的包容性和普遍性
事实性知识x
事实性知识x
  • 更重要的是你会拥有对问题的直觉归类和类比能力。

    •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讲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周易·系辞上》中讲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其实都有包含这个道理。

  • 当你面对思考问题有足够的包容性和普遍性时,思考的结果就越接近问题的本质

问题推演
问题推演
  •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道发展的方向和我们思考的方向正好相反。万物经有道演化出各种不同的外相,而思考就是由事物各种不同的外相去逐步剖析其背后的普遍性。同时,也是在追求根本的普遍性道路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智慧的群星闪耀。

未完待续

我们小小总结下本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简要介绍了威林厄姆的几个教育心理学观点。接下来我们详细说明了为什么大脑会尽可能避免思考以及引导好奇心的关键是恰当难度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解析了思考是如何进行的,掌握了思考成功的四个关键要素。最后我们了解了事实性知识要先于技能,我们需要建立更全面的事实性知识,才能有更深入的思考;同时思考的过程和事物发展的过程正好相反,一个是抽丝剥茧、由繁到简的过程,一个是由简到繁,万物万象的过程。

本文写作过程中笔者也思考良多,限于篇幅,其它内容计划在下一篇文章中输出,敬请期待。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